平和、谦逊,又不失几分幽默是我们初见魏春春老师的第一印象。采访当天,魏老师早早地来到了采访地点,就像平时上课一样,他都会早早地来到教室准备。随着与魏老师的不断沟通交流,我们感受到他对文艺学专业的兴趣与钻研,对科研的细致与严谨,对学生的关怀与帮助,这些都体现了一名优秀年轻学者的担当与作为。
求学:以“审美距离”开始的文艺学之旅
上大学的时候,魏春春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所有大学生一样,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对知识充满渴求;和其他学生不一样的是,他对知识“较真”的那股劲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魏春春求学的态度,贯穿他本硕博的学习生涯。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开设了《文学概论》这门课程,当时没有教材,为了应付考试,他钻进图书馆里翻看相关书籍,越看越有兴趣,看出了滋味。二年级时,学校开设了《文艺心理学》课程,在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问题,就向老师请教“审美距离如何实现审美表达?”可是老师的回答并没有完全解决他心中的疑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找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艺美学系列丛书,一口气读完了八本书,紧接着他又读了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书籍。渐渐地,他发现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更多地是“材料”,而文艺学是能够把这些“材料”容纳进去的一门学科,所有的文学现象、文学事实都能在文艺学中找到解释,这时候他对文艺学这门学科愈发感兴趣,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大学时期的读书经使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基本确立了他日后的学习方向,他在懵懂与疑惑间渐渐走进了文艺学的大门。
读书是思考的过程,也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文艺学是什么?文艺学是干什么的?”在西北大学读研期间,魏春春不断地在提问,不断地寻找答案。对于这两个问题,他缠着老师问了整整一年,每次老师都给出不同的回答,慢慢地他不去问了,老师反而过来问他为什么不继续追问了。在不断地思索中,他已经理解了学科内涵,就算它的外延不断在扩大,他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何去做,即使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文艺学”的内涵。
文艺学专业要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要学习古代文学,还要熟悉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西方文论、古代文论、美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如何在这些课程中寻找到适合自己,并且找寻到能把以往的东西都融汇进去的研究方向,成为魏春春在学习中遇到的新的问题,“这个理论能不能落脚在现实上,这个现实用理论概括的时候它的走向该是什么样子的?”慢慢地,魏春春发现文艺学是一门思辨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一个问题套着一个问题的,但只有思辨性、逻辑性又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它需要跟生活挂钩,作用到实际上来。他提到“所有的阅读最终总是一种体验,阅读体验和生活经验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生成对一个作品深层次的理解,文学阅读是实践,文艺学就是对这个实践的提升。”
不停地追问,是魏春春求学的起点,也贯穿着他的求学之路。不懂就问是他求学路上的座右铭。他认为只有自己真正下功夫,才能出成绩。直到后来读到博士,他更不敢马虎,高强度地学习,加之广泛地阅读才能支撑起自己研究。当我们问他读博士苦不苦时,魏春春是这样回答的,读博士一路不容易,会承受很大的压力,但这段旅程让他收获了许多,磨练了他的意志,而这些都是让他毕生难忘的回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回首这些年的读书时光,魏春春是在广泛地阅读、思考与积累中度过的。正是因为他认真地做好了这些事,才为他今后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科研:以“文论思维”进行的文学批评
从本科毕业论文《文学形式刍议》探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到硕博期间对船山诗学的研究,再到工作后对西藏文学的探索,魏春春一路摸着石头过河,努力克服在科研路上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在坚持中收获满满。
来到皇冠正规娱乐平台工作以后,教师的工作除了日常教学还肩负着传承和发展西藏传统文化的责任,魏春春的研究方向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开始与学校特色的西藏文学研究相结合。面对这块陌生的领域,一开始他也很苦恼,不知如何入手。慢慢的他发现了急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和资料积累的问题。
“文献资料的丰富才会让你建立自信……”文献积累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当时没有材料,所以想要往外提取东西会比较艰难。”魏老师回忆说。面对如此情形,他多处寻找西藏文学的资料,后来在学校图书馆中发现了《西藏文学》期刊,从创刊到新世纪的期刊保存很完整,这让他兴奋不已。下课后一有时间,就跑去复印室复印,从1977年复印到了2001年,用了小半年的时间。“必须有大量文献作为支撑,而后进行分类、分析,然后才能进行写作,这样才有可能生出你的观点。”他谈到,阅读文献的时候要有目的性,分析事实时需要什么方法就用哪种方法,选择我们最适用的东西。要从文献基础上生成“我”的主体性,我的主体性是深层的更重要的内容,也是作者与作家作品的深入契合。
“业精于勤”,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写作。很快,他投给学校学报的论文刊发了。紧接着他又写了一篇文章,投给了《西藏研究》,不久就接到了编辑的录用通知。这两次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他的研究热情,也在摸索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古代文论的资料分析和文艺学的思考方式相结合研究西藏文学,这也是他与其他研究者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关注的媒介、文本不同,采用的思考方式、写作方式不同,作品才会有创新性。阅读之外,他通过参加学术会议,逐渐和五省区的作家、批评家建立了联系,获取资料渐渐方便起来。大量资料的掌握,不仅让魏春春的民族文学研究扎实可信,也为他日后研究道路的拓宽打下牢固的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视野的开阔、资料的充实,魏春春对西藏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2013年他申请了教育部项目“新世纪《西藏文学》(2000-2011)意识形态的表达与诠释”,很快获批立项。谈起选择《西藏文学》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他说,《西藏文学》对藏族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当代众多藏族作家的文学起点,是《西藏文学》塑造了他们的文学品性,推动了他们的文学创作。同时,在本世纪初第一个十年,关于文学体制及文学刊物的回顾性研究,已经在学术界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他正是看准了《西藏文学》的重要价值和研究领域的空白,想以它为一个截面,进入到西藏文学当中去,进行深入地挖掘。2018年,魏春春专著《守望:民族文学的诗意创造——以<西藏文学>(2000-2011)为例》出版,它以《西藏文学》为主体,围绕它的市场探索和文化诉求,对西藏文学的两次改制进行了回顾;以意识形态书写为线索,研究了它展现出来的西藏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并对《西藏文学》的组稿方式进行研究。在本书的结语处他寄希望于《西藏文学》要不断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挖掘新的文学力量,凸显新型的西藏文学建设特色,以更好地适应西藏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叩击西藏文学研究的大门到《守望:民族文学的诗意创造——以<西藏文学>(2000-2011)为例》的完成再到参编《西藏当代文学史》,魏春春用业精于勤与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书写自己的学术人生。
育人:以“诲人不倦”为初心的教育目标
在同学们心中,魏春春是一位幽默、认真、负责的老师。他不仅承担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而且还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等工作。繁忙的工作并没有让他感到疲惫,他在这些工作中收获了属于他的那份快乐和幸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育人在细微处”,魏春春经常和学生交流,学生也常找他谈心,交流学习收获和困惑。他关心学生的学业发展问题,对有考博想法的学生,进行高强度地训练;对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他要求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兢兢业业地完成硕士期间的学习任务。
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茫,这是最大的幸福。“看到他读书的时候就想到了自己当年的样子,希望他往前走,往远走,走得越远越好。希望他好好读书,念一个好学校的博士,这对将来就业等各个方面都好。”魏春春深知读博的艰辛,也知道一名博士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在学生表达了想努力考取博士的想法后,魏春春开始对他进行“魔鬼”训练。
“潜心钻研学问的意志、牢固的专业知识、文章的写作能力”,这是对有志于考博学生的基本要求,魏春春也是从这几个方面训练学生的。
他对研究生的要求是一周阅读一本书并针对这本书写一篇文章,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写作,每天循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最初,学生感觉很吃力,上课之余的时间全部用来完成这项任务,有时一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采访中,魏老师和我们说道“看到他每天这么辛苦,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是我知道考博之路不易,所以只能让他接受考验和锻炼,努力提高他的能力。后来,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越来越适应这种训练方式,休息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了。”
在研究生的学习中,不仅学习的面要宽,视野也要开阔;不仅自己要多读书和思考,也要去听听别人的思考和见解。经过一段时间地“魔鬼”训练后,魏春春发现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提高缓慢。为了让他突破瓶颈期,魏春春就带着他参加学术会议,“我想让他看看别人是怎么讲的,看看专家学者们是如何思考的”。在参加了几次学术会议之后,学生逐渐找到了方法,思路也慢慢打开了。魏春春说起来很是欣慰,“现在他的能力锻炼出来了,看书很快,同时对一本书又有着自己的思考,写作能力提高了很多。”
魏春春特别重视学生的文章写作能力,要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大量地写作。在给研究生上课时,他注重教授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方法,给学生布置文学作品阅读篇目,要求学生下次上课必须提交一篇文章。交上来的文章,他会一一点评亮点和不足,再让同学们继续深入地阅读作品,修改文章,再拿给他看,就这样反复地阅读、写作、修改,等同学们可以写出一篇成型的论文时,他就开始放手,而此时同学们的文章写作能力也提高了很多。
在魏春春看来,本科生的学习更侧重于打基础,学好课本知识,为下一个学习阶段做好准备。他承担着本科生《文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文学概论》是一门相对枯燥、理论性强的课程,为了让学生学懂这门课,他不断地摸索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的课程中,理论性的知识占据很大比重,这让学生们学起来感到困难。现在的课堂上,他改变了教学方法,逐渐减少理论知识的比例,转而增添许多鲜活的例子,“在讲审美想象时,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布达拉宫,用这个熟悉的事物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定义”。同学们通过这些例子能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学习起来更加轻松,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有助于学生打好专业基础。
课堂上的魏春春严谨、认真,传道授业;课堂下的魏春春随和、风趣,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课余时间,魏春春也会带着学生出去实践,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
十年磨一剑,转眼,魏春春老师走入民大成为师者已经走过了十年。未来,在科研方面,他期冀对新时代背景下的西藏文学重新进行梳理,他希望文艺学学科建设能够回到西藏,回到西藏的文学现场。培养学生是教师职业生涯的第一要务。他表示,尽管现在工作上会存在各种压力,但还会在学生身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不忘教书育人初心。
魏春春,男,山西怀仁人,文学博士,现为皇冠正规娱乐平台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和藏族当代文学研究。在《西藏研究》《当代文坛》《文艺报》《民族文学研究》《皇冠正规娱乐平台学报》《兰州学刊》《湖北社会科学》《西藏日报》《中国民族报》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三十余篇,出版《守望:民族文学的诗意创造——以<西藏文学>(2000-2011)为例》。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西藏项目一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文:熊樱、郑赫男/编辑:付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