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森昊,我校研究生院2021级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研究生,在刚刚过去的年末,他完成了一项对于我们来说可能陌生又伟大的壮举——造血干细胞捐献。
医者仁心
本科时,常森昊参与了一次无偿献血,同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今年八月份他意外地接到了湖北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他说,在接到电话后的第一反应是责任感“既然能有缘跟别人匹配上,有机会能够挽救一条生命,就得承担起这个责任”。作为一名医学生,救死扶伤,挽救生病是常森昊早已刻在身体里的第一反应了,或许这就是我们说的医者仁心吧。
在生命的厚重面前常森昊对于捐献骨髓毫不退怯,“我本身就是一名医学生,治病救人就是我们的职责,这次捐献挽救了一名患者,对我来说也是提前完成了一个目标,同时也是对我自己也是一个肯定,是自己在医学专业作用上的一个发挥”。
“一旦决定了,就不要后退”
据了解,目前公众对捐献骨髓还存在有损健康的“误解”,在报名的志愿者中,与患者配型相合后,有部分的人会反悔,给出的理由常常是“父母不同意”“儿女不同意”等。当我们问道常森昊有没有犹豫过时,他不假思索的说“我没有犹豫过,我知道如果在确定捐献意愿后中途反悔,这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给了他们希望却又生生掐灭了”。他说,很多志愿者的初心都是希望能够帮助别人,但是可能在行动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阻碍,因此他建议捐献者们首先要征得家人朋友的同意,毕竟他们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会担心,但是一旦决定之后,就不要半途而废,否则对于患者来说那就是二次打击。当被问到关于自己父母的态度时,常森昊说道,刚开始的时候自己的父母也很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但是他耐心地向父母科普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全过程并向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最后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与鼓励。
“骨髓”捐献——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骨髓捐献是要抽骨髓,很多人听到名字就怕了。常森昊向我们介绍到,抽骨髓这种方法现在已经不使用了,现在主要采用外周血分离造血干细胞的方法,所以骨髓捐献又叫做造血干细胞捐献。据了解,造血干细胞来源于红骨髓,可以经血流迁移到外周血液循环中,可大量再生,不会因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而损坏造血功能。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救治白血病等血液病的最有效途径,而骨髓库的样本量对庞大的患者人群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太多人因为认知的匮乏而不敢入库,甚至最终悔捐。
常森昊向我们分享了整个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过程,他说,这个过程并不可怕,造血干细胞有很强的自我再生能力,哪怕短时间内失去了一些,通过失血或者捐献干细胞的刺激,它很快就能增值恢复到正常水平。“我的整个捐献过程大概六天,前四天是每天注射一针动员剂,将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然后在第五、第六天利用体外循环机(类似于透析),将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分离提取出来。整个过程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有很大一部分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是有误解的,实际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后遗症,有想要骨髓库的的志愿者不需要过度的担忧。”
常森昊同学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亲身行动告诉大家干细胞捐献并不可怕,希望大家刨除误解,用自己的行动点燃他人生命的希望之光。
“髓”缘相连,一定是特别的缘分
“非血缘关系间造血干细胞配型的相合率只有几万分之一,我能和这位患者配型成功也一定是特别的缘分。”据了解,供患双方不发生任何联系,是国际上的惯行规则和伦理规范。即捐赠双方不能透露各自的信息,但是受捐者还是通过红十字会的志愿者给常森昊写了一封感谢信,常森昊说:“收到这封信之后非常开心,希望患者能够健康地生活下去,去拥抱未来美好的新生活。”
万分之一的特别缘分让他们“相连”,常森昊同学的爱心、坚持给予了患者生的希望。
希望爱心和付出不留遗憾
生活中的常森昊同学也是一个乐于奉献、热心公益的小伙子。他大一的时候就积极参与献血活动,在疫情期间更是积极投入防疫工作,成为家乡的防疫志愿者。在本科期间也会常常去乡镇养老院,留守儿童学校帮助孤寡老人、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为了这次捐献能够顺利进行,常森昊同学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规律作息保证睡眠质量,控制饮食加强营养摄入,只希望自己的爱心和付出不留遗憾。捐献日期定在了11月20日-27日。由于疫情的原因,学校落实非必要不出校原则。当班主任以及研究生院领导知晓此事后,高度肯定并鼓励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安排导师将我送出校门,顺利完成捐献。
每一份生命都是如此厚重,或许是一个小小的决定,足以卸下一整个家庭的重担;或许只是十万分之一的缘分,足以让我们紧紧相连。
(文:孙娜娜、原静、张里晶/图:常森昊/审核:邱洪浩/编辑:张翠娟)